第三章 暗潮洶湧的四十年和平 (1)
關燈
小
中
大
【第一次的國際維和行動】
公元前546年,由趙武和屈建主導的、向戌牽線搭橋的弭兵運動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。所謂“弭兵”,就是收藏兵器,消除戰亂,呼籲天下各國和平共處。作為弭兵運動的序幕,這一年春天,晉國采取非常措施,向齊、魯、衛三國歸還失地。
三年前,也就是公元前549年的夏天,齊國的大夫烏餘叛逃到晉國,將齊國的領土廩丘獻給晉平公。那時候還是齊莊公當政,晉國和齊國處於敵對狀態,晉國對烏餘的叛逃持觀望態度,也沒有派兵接收廩丘。烏餘便成為了獨立於齊、晉之外的第三股勢力,他以廩丘為基地,襲擊了衛國的羊角(地名),又趁魯國沒有防備,攻占了魯國的高魚(地名)。
烏餘是一位久經戰陣的將領。進攻高魚的時候,正好天降大雨,魯國人以為他無法發動進攻。他卻帶領部下赤手空拳地從城墻的排水孔鉆進了城,潛入到武器庫中取得了武器和甲胄裝備自己,然後登上城墻,殺死守衛的士兵,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城池。
公元前547年冬天,趙武向晉平公建議:“晉國作為天下的盟主,諸侯如果互相侵犯,就要討伐他,讓他歸還侵占的土地。現在烏餘控制的幾座城邑,都屬於應該追討的那一類,如果我們貪圖它們,那就沒有資格做盟主了。請您主持公道,將那些土地歸還它們的諸侯。”
晉平公說:“好,派誰去辦這件事呢?”
趙武說:“派胥梁帶去吧,他能夠不動刀兵就把事辦好。”
公元前546年春天,胥梁帶秘密召集齊、魯、衛三國軍隊,將他們帶到廩丘附近。又命令烏餘集合軍隊,出城接受晉國的封賞。烏餘不知是計,欣然出城。胥梁帶趁他不註意,突然逮捕了他。烏餘的手下群龍無首,又被諸侯的軍隊團團包圍,只好棄甲投降。事後,胥梁帶將廩丘還給齊國,羊角還給衛國,高魚還給魯國,贏得了滿堂喝彩。
同年四月,向戌來到晉國與趙武會談。會談的主題,自然是消除國與國之間的矛盾,尋求更廣泛的國際合作。向戌對趙武正式提出:由晉、楚、齊、秦四大國發出弭兵倡議,號召天下諸侯化幹戈為玉帛,共同建立一個沒有戰爭的太平盛世。
趙武就此事召集晉國的卿大夫開會。韓起說:“戰爭是殘害百姓的兇手、經濟的蛀蟲、小國的大災難。現在有人要倡導和平,消除戰爭,就算不一定辦得到,我們也要答應他。如果我們不答應,而楚國答應了,那麽楚國便占據了先機,用來號召諸侯,我們就失去了盟主的地位了。”
晉國答應了向戌的要求。
向戌又跑到楚國,楚國也答應了。他又馬不停蹄地來到齊國,齊國人對此有所顧慮,陳須無說:“晉國和楚國都答應了,我們為什麽不答應?而且人家說要消除戰爭,我們不答應的話,國內的老百姓都會有意見,到時候我們又怎麽能夠領導他們?”於是齊國也答應了。向戌又來到秦國,秦國同樣沒有異議。於是,晉、楚、齊、秦四個大國聯合發表聲明,通告天下諸侯,在宋國舉行弭兵會盟。
同年五月,趙武率先抵達宋國,接著鄭國的良霄到達。
六月初,魯國的叔孫豹、齊國的慶封、陳須無,衛國的石惡、晉國的荀盈、邾文公到達宋國。
六月中旬,楚國的王子黑肱先於楚國代表團到達,並與叔向舉行會談,商定了有關弭兵的條款。
六月下旬,楚國令尹屈建抵達陳國。向戌從宋國出發,到陳國與屈建會面,商定相關的條款。屈建向向戌提出:晉、楚兩國各有盟國,從今以後,晉國的盟國要向楚國朝覲,楚國的盟國也要向晉國朝覲。
屈建的這一提議,實際上是要求建立晉、楚兩國共同領袖群倫的國際新秩序,具有大國沙文主義的色彩。向戌回到晉國向趙武覆命,趙武回答:“晉、楚、齊、秦四國地位對等,晉國不能指揮齊國,如同楚國不能指揮秦國。楚國國君如果能夠讓秦國國君駕臨晉國,寡君豈敢不說服齊國國君到楚國去朝覲?”言下之意,就算是晉、楚兩國共同領導天下,也免不了要給齊國和秦國面子,與其他諸侯區別對待。
向戌又跑到陳國向屈建轉達趙武的意見。屈建派人向楚康王請示,楚康王說:“那就放下齊國和秦國,其他國家照此辦理。”
七月上旬,向戌自陳國返回宋國。向戌返回的當夜,趙武和王子黑肱連夜商定了盟書的措辭。兩天之後,屈建在陳國的孔奐和蔡國的公孫歸生的陪同下抵達宋國。曹國和許國的大夫也先後抵達。至此,弭兵會盟的各國代表全部到場,各國軍隊分區駐紮,相互之間用籬笆劃分界線。晉國和楚國的部隊人數最多,分別駐紮在最北邊和最南邊。
事情發展到這一步,一切都仿佛太順利,太理想化了。兩個國家打了近百年的仗,現在突然要握手言和,未免有點不太習慣。問寒問暖之間,總有些神態不自然;笑面相迎之時,又難免笑裏藏刀。眼看離盟誓的日期越來越近,雙方之間的氣氛卻越來越緊張。忽然一日,有情報傳到晉軍大營,說楚國人準備發動襲擊。據說屈建說了這樣的話:“如果殺死趙武和他的隨從,晉國就被大大地削弱了。”荀盈建議趙武加強防備,趙武倒是很坦然,說:“萬一楚國人發動進攻,我們就全軍向左回轉,進入商丘,他們還能把我怎麽樣?”
楚國人這邊同樣是顧慮重重。到了盟誓那一天,屈建命令楚國人在外衣裏穿上皮甲,以備不測。伯州犁勸諫道:“這樣做恐怕不太好吧?諸侯盼望受到楚國的信任,因此前來會盟。如果您不信任別人,等於是拋棄了使諸侯前來順服的東西了。”屈建不以為然道:“晉國和楚國積怨已久,我不能不考慮什麽事有利於自己。如果能夠達到目的,哪裏還管得了什麽信任不信任?”伯州犁退下來之後就對別人說:“令尹恐怕活不過三年了。只求滿足意願而丟棄信用,這樣能夠得志嗎?有意願就形成語言,有語言就會產生信用,有信用又會鞏固意願,這三件事相輔相成,彼此依存。信用丟掉了,還能活到三年嗎?”
晉國人的情報工作做得很細,楚國人將穿皮甲赴會的消息又傳到了趙武的耳朵裏。趙武對此感到擔憂,將叔向找過來商量。叔向說:“這有什麽了不起呢?一個普通人做出不守信用的事,尚且不得好死;一個會盟諸侯的卿做出不守信用的事,必然不能成功。那些說話不算數的人,不能給別人造成麻煩,這不是您應該擔心的事。以信用召集別人,結果卻披上了一層虛偽的外衣,必然沒有人親附他,哪裏能夠傷害我們?再說了,我們在宋國的地盤上,有宋國人幫著我們抗敵,就算楚軍多一倍也無濟於事,您又有什麽好害怕呢?不過,事情還不至於到那一步,您就寬心去參加會盟吧!”
不只是晉、楚兩國爾虞我詐,各懷鬼胎,其他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。魯國的季孫宿雖然沒有參加會盟,但是一直在國內進行遙控。他派人以魯襄公的名義給魯國的代表叔孫豹送去一封信,說:“一定要想辦法把我國與邾國、滕國同等對待。”
眾所周知,魯國遠大於邾國和滕國,而且魯國人歷來自視甚高,怎麽會突然想起要與邾、滕這樣的小國相提並論呢?說到底還是經濟決定政治,口袋指揮腦袋——季孫宿擔心會盟之後,魯國同時要向晉國和楚國朝貢,不堪重負,所以想降低魯國的級別,同時也降低朝貢的標準。
叔孫豹對這個命令感到很為難。湊巧不久之後,齊國人提出將邾國作為附庸,宋國人請示將滕國作為屬國,這兩個小國就不能以諸侯的身份參加會盟了。叔孫豹說:“邾國和滕國是別人的私屬;我國是堂堂正正的諸侯之國,為什麽要和他們一樣?宋國、衛國才是和我們對等的。”因為這件事,《春秋》裏沒有記載叔孫豹的族名,而僅僅是稱之為“豹”,算作是對他違背國君命令的懲罰。
七月五日,弭兵會盟正式在宋國西門外舉行。到了這個時候,晉、楚兩國仍然在互相較勁,爭執歃血盟誓的先後。這也難怪,排座次是中國人從古至今最關註的事情,容不得半點馬虎。
晉國人說:“晉國本來就是諸侯的盟主,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晉國之前歃血。”所謂歃血,就是將牲口的血塗抹在嘴唇上,以示守信之意。
楚國人說:“晉國和楚國的地位對等,如果晉國永遠在前面,那就是楚國低於晉國了。而且晉國和楚國輪流組織諸侯會盟已經有很多年了,難道每次都是由晉國來主持的?”
叔向對趙武說:“諸侯歸服於晉國的德行,不是歸服於晉國主持結盟。您致力於德行,不要去爭執先後。再說了,諸侯會盟,小國本來就應該承擔一定的具體事務,就讓楚國這個小國來主持會盟吧!”
很多時候,解決問題要的就是一個說法。趙武當即點頭稱是。於是,屈建率先歃血。轟轟烈烈的弭兵運動,經過一系列前戲、試探與摩擦,終於有驚無險地達到了高潮。
七月六日,宋平公以東道主的身份宴請晉國和楚國的大夫。按照當時的禮儀,宴請眾多客人,應當奉一人為主賓。宋平公將這一尊榮給了趙武,屈建對此沒有表示異議。也許在屈建看來,趙武已經在盟誓的時候給足了他面子,現在讓趙武當主賓,就算是投桃報李吧。
七月九日,宋平公又在商丘的東北門舉行宴會,招待與會的各國代表。在這次宴會上,屈建問了趙武一個問題:“貴國的先大夫士會的品德如何?”
趙武回答:“這個人的家事處理得井井有條,對於晉國人來說,一切都坦坦蕩蕩,他家的祭祀官對鬼神獻祭,沒有說過言不由衷的話。”
士會歷經晉文公、晉襄公、晉靈公、晉成公和晉景公五個朝代,有“五朝賢臣”之稱,《國語》裏評價士會,說他“輔佐晉文公、晉襄公稱霸諸侯,諸侯對晉國沒有貳心;以上卿的身份輔佐晉成公、晉景公,軍中沒有產生過問題;當晉景公的中軍元帥主政晉國,還兼任太傅,修正刑法,整理法規,晉國沒有不守法的百姓,後人都以他訂立的法規為準則。”
屈建回去之後,將趙武的話轉述給楚康王,楚康王很感慨:“高尚啊!能夠讓神和人都高興,難怪士會能夠輔佐五世國君為諸侯的盟主。”
屈建也感嘆道:“晉國領袖諸侯是理所當然的事,雖然人說晉國的卿不如楚國的卿,但是有叔向這樣的大夫來輔佐他們的卿,楚國卻沒有和他們相當的人才,不可與之爭鋒!”
弭兵會盟後,晉國代表團經過鄭國返回晉國。鄭簡公在垂隴(地名)設宴招待趙武,公孫舍之、良霄、公孫夏、子產、子大叔、印段和公孫段七人作陪。這七個人都是鄭穆公的後人,被稱為“七穆”,也就是鄭國最有權勢的七大家族的代表。趙武很感動,對他們說:“七位大夫陪同君侯招待趙武,這是趙武的榮幸。為了完成君侯的賞賜,請你們都賦詩以言志,我趙武洗耳恭聽。”
文以載道,詩以言志。春秋時期的中國貴族,如果不會吟幾句詩,是應付不了大場面的。當下公孫舍之吟了一首《草蟲》:
〖喓(yāo)喓草蟲,趯(tì)趯阜螽。未見君子,憂心忡忡。亦既見止,亦既覯(gòu)止,我心則降。
陟(zhì)彼南山,言采其蕨。未見君子,憂心惙惙。亦既見止,亦既覯止,我心則說。
陟彼南山,言采其薇。未見君子,我心傷悲。亦既見止,亦既覯止,我心則夷。〗
草蟲唧唧,擾亂我心;見不到心上人,憂心忡忡;只有見到他,兩情相悅,我的心才能平靜。——這是《詩經·召南》中記載的一首愛情詩,公孫舍之以此表達鄭國對晉國的信賴,也是表達他本人對趙武的尊重。趙武聽了,連忙站起來對公孫舍之說:“好啊,您真是百姓的主人!只不過趙武愧不敢當。”
接著良霄吟了一首《鶉之奔奔》:
〖鶉之奔奔,鵲之彊彊。人之無良,我以為兄。
鵲之彊彊,鶉之奔奔。人之無良,我以為君。〗
鳥兒成雙成對,互相追逐,君侯如果品行不良,又怎麽能夠當君侯呢?——據說,這是當年衛國人諷刺宣姜與公子頑通奸而寫的一首詩,載於《詩經·邶風》中。
十六年前,也就是公元前562年,鄭簡公曾派良霄出使楚國,要他辦與楚國絕交的差使,結果楚國人將良霄扣押起來,直到公元前560年冬天才釋放回國。因為這件事,良霄一直對鄭簡公有意見,所以借這個機會發洩出來了。
趙武當然聽明白了良霄的意思。但是在這種情況下,他不能正面回應良霄,只好裝傻道:“哎呀,這可是床笫(zǐ)之間的話語,不能出門的,何況是在這遠離國都的地方?我不敢聽啦!”
輪到公孫夏了,公孫夏吟了《黍苗》的第四章:
〖肅肅謝功,召伯營之。烈烈征師,召伯成之。〗
這是將趙武比喻為周朝初年的政治家召伯,讚揚他的文治武功。趙武謙虛道:“這都是寡君的功勞,並非趙武的功勞。”
子產吟了《隰桑》:
〖隰桑有阿,其葉有難。既見君子,其樂如何!
隰桑有阿,其葉有沃。既見君子,雲何不樂!
隰桑有阿,其葉有幽。既見君子,德音孔膠。
心乎愛矣,遐不謂矣?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?〗
窪地的桑樹婀娜多姿,樹葉茂盛繁密,能夠在這裏見到君子,別提多高興!趙武聽了,微笑著說:“我願意接受最後一節。”
最後一節翻譯成現代文的意思是:心中愛慕這個人,卻又欲說還休;心中對這個人有深深的愛意,如何能夠忘記!這是委婉地告訴子產,你就別光對我說好話了,我更想聽聽你的教誨。
子大叔吟了《野有蔓草》:
〖野有蔓草,零露漙(tuán)兮。有美一人,清揚婉兮。邂逅相遇,適我願兮。
野有蔓草,零露瀼瀼。有美一人,婉如清揚。邂逅相遇,與子偕臧。〗
這是一首青澀的愛情詩,寫的是清晨在山野裏偶遇美人那種一見鐘情的歡欣。子大叔第一次見到趙武,所以有此一比。趙武感謝道:“您太客氣了。”
印段吟了《蟋蟀》:
〖蟋蟀在堂,歲聿其莫。今我不樂,日月其除。無已大康,職思其居。好樂無荒,良士瞿瞿。
蟋蟀在堂,歲聿其逝。今我不樂,日月其邁。無已大康,職思其外。好樂無荒,良士蹶蹶。
蟋蟀在堂,役車其休。今我不樂,日月其慆。無已大康,職思其憂。好樂無荒,良士休休。〗
蟋蟀在堂前鳴叫,一年就要結束了。今天如果不及時行樂,歲月就要溜走了。但是不能過度歡樂,應該居安思危,請您提高警惕,提防意外。趙武正色道:“說得好啊,這是保護家族的大夫應有的品德,我受教了!”
公孫段吟了《桑扈》:
〖交交桑扈,有鶯其羽。君子樂胥,受天之祜。
交交桑扈,有鶯其領。君子樂胥,萬邦之屏。
之屏之翰,百辟為憲。不戢不難,受福不那。
兕(sì)觥其觩,旨酒思柔。彼交匪敖,萬福來求。〗
這首詩收錄於《詩經·小雅》中,寓意君子知書達理,受到上天的護佑。趙武說:“彼交匪敖(不驕不傲),這福氣還能跑到哪裏去呀?如果按照這些話去做,就算想推辭福祿,也不可能啊!”於是舉杯向鄭國的各位大夫敬酒,賓主盡歡。
宴會結束之後,趙武和叔向談論鄭國的幾位大夫,說:“良霄這家夥將要有災難了。詩以言志,他的心願在於指責自己的國君,這樣能夠長久嗎?就算僥幸,將來也一定會逃亡。”
叔向說:“是啊,這個人太過狂妄,不出五年便可見分曉。”
趙武又說:“其他幾位倒是不錯,尤其是公孫舍之,因為他處於上位而謙虛自抑,他的家族必定長久。其次是印段,因為他歡樂而有節制。歡樂是用來安定百姓的,樂而不淫,不也是可取的嗎?”
弭兵運動是春秋時期最值得稱道的外交活動。通過弭兵運動,晉、楚兩大軍事集團第一次真正走到談判桌前,為結束對抗、謀求和平而進行對話。自此之後的四十年間,兩個大國沒有發生直接軍事沖突,中原各國因此也獲得了四十年的休養生息時間。如果有人對四十年的和平嗤之以鼻的話,我建議他算算巴黎和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有多少年的間隙。
弭兵運動的實際主導者,無疑是趙武和屈建。但是由於向戌在其中穿針引線,做了大量具體的工作,歷史上一般將弭兵運動的主要功勞歸於向戌。而作為當時兩個大國的統治者——晉平公和楚康王——反倒顯得沒那麽重要了。事實上,弭兵運動還造成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:由於國際局勢緩和,外部鬥爭的壓力減輕,各國內部的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,卿大夫階層為了爭權奪利不惜頭破血流,公室的勢力普遍遭到削弱。一般認為,以公元前546年為界,春秋由諸侯爭霸的時期轉入了大夫兼並的時期。
向戌本人對自己的這一壯舉也頗為自得。據《左傳》記載,弭兵會盟之後,向戌主動向宋平公請求賞賜,也就是討賞。他的原話是:“請免死之邑。”
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,就是“請求免死的城池”。一種觀點認為,這是向戌的自謙之言,請求國君賞給他聊以為生的土地;另一種觀點認為,弭兵會盟茲事體大,直到歃血的前一刻還有諸多變數,萬一事破,向戌難逃一死,因此向戌是將腦袋掛在褲襠上來辦這件事,現在事情成了,所以稱為“免死之邑”;還有一種觀點,認為“免死之邑”類似於後世的丹書鐵券,是國君發給功臣的“脫罪保證書”,如果有犯死罪的行為,功臣本人“身免三死”,其子孫則可以“免一死”。
不管出於何種理解,當時宋平公準備賜給向戌六十座城鎮卻是不爭的事實。在將這六十座城鎮的土地文書發給向戌之前,宋平公先拿給司城樂喜(子罕)過目。樂喜說:“但凡諸侯小國,晉、楚兩國總是用武力來威脅他們,使得他們害怕。也正是因為害怕,這些國家才上下和睦,力求安定,以在大國之間求得生存的空間。如果沒有了外部的威脅,他們就難免驕傲,驕傲則禍亂發生,禍亂發生則必然滅亡。上天生長了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種原料,百姓全部都用上了,廢掉其中任何一種都不行。誰能夠真正丟掉武器?自古以來,武器就存在了,它是用來威懾不軌之徒、宣揚文德教化的。聖人依靠武力而興起,害群之馬因為武力而受到懲罰。天下興亡,都因刀兵而起。現在向戌想盡辦法搞什麽弭兵運動,謀求丟掉武器,這不是忽悠大家嗎?不懲罰他已經不錯了,還敢來要求獎賞,這簡直是貪得無厭!”說著拔出防身的小刀,將文書上的字都削去,然後扔了它。
樂喜的話說得有沒有道理?應該說,有一定的道理。有人類就有戰爭,弭兵作為一種良好的願望,在很多時候是通過軍事的平衡而不是失衡來達到的。也就是說,只有敵對的各方都對別人的武力心存畏懼的時候,弭兵才成為一種可能。以晉國和楚國為主導的弭兵運動,也正是因為兩個國家近百年來的相持不下才被提上議事日程。握手言歡的背面,是蠢蠢欲動的刀兵相見,只要這種軍事平衡在某一處被打破,戰爭必定又重新開始。對於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而言,弭兵既是好事,也是壞事,外部壓力的消失往往是內部矛盾激化的先兆。樂喜正是看到了這一點,才對向戌提出了嚴肅的批評。
關於樂喜這個人,有一個故事可以看出他的品性。公元前558年,宋國有個平民給樂喜送來一塊寶玉,樂喜拒不接受。獻玉的人說,這是一塊難得的寶玉,經過玉師鑒定才敢獻給您的,請您一定要收下。樂喜說:“我以不貪為寶,你以玉為寶。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,那我們兩個都失去了自己的寶貝,這又何必呢?”那個人趕緊跪下磕頭說:“我一介平民,拿著這麽好的寶玉實在是不安全,所以才來獻給您的啊!”樂喜覺得他說得有道理,於是將寶玉收下,給了那個人相當的財富,並派人送其回鄉。
向戌得知樂喜毀掉了土地文書,情緒十分穩定,僅僅是給宋平公寫了一封信,表示自己願意推辭那六十座城鎮,不要封賞了。但是向氏家族的其他人十分惱火,商量著要攻打樂喜。向戌制止了他們,說:“我將要做自取滅亡的事情,是他讓我生存了下來,沒有比這更大的恩德了,難道你們要向恩人開戰嗎?”
樂喜的直言不諱和向戌的從善如流,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。《左傳》對此評價:君子說‘那位人物,是主持正義的人’,指的就是樂喜吧!‘用什麽賞賜我,我都接受它’,指的就是向戌吧!
【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】
現在我們來說說另一樁關於崔杼的家事。
無咎這個年輕人,原本不是崔家的。他的父親棠公,是齊國棠邑的大夫;母親東郭姜,是東郭偃的姐姐,因為嫁給了棠公,所以又被稱為棠姜。棠公死後,崔杼娶了棠姜,無咎便跟著母親來到了崔家,認崔杼做了繼父,並且跟舅舅東郭偃一道成為了崔杼的家臣。
崔杼的原配夫人死得早,給他留下了崔成和崔強兩個兒子。棠姜嫁給崔杼後,又給他生了崔明。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,本來應該由崔成來擔任家族的繼承人。但是崔成自幼體弱多病,加上棠姜深得崔杼寵愛,崔杼便廢除了崔成的繼承人地位,改立崔明為繼承人。
崔成對這一安排倒也沒什麽太大意見,畢竟身體狀況擺在那裏了,沒有必要硬撐著。但是他向崔杼提出一個要求——將崔地封給他,作為養老的地方。
崔地是崔氏家族的發祥地。崔成的要求顯然有點過分,但崔杼還是打算答應他,當作是對剝奪了他的繼承權的補償。但是,當具體經辦家族事務的無咎和東郭偃得到這個消息,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:“這怎麽行?”
“崔地有崔氏家族的宗廟,只能夠歸宗主所有。”無咎理直氣壯地對崔杼說。所謂宗主,當然是指崔家未來的主人崔明。從血緣關系上講,無咎與崔成、崔強沒有任何瓜葛,和崔明卻是同母異父,當然要向著崔明,保護他的權益。
崔杼覺得無咎說得也有道理,便將這事給擱了下來。
崔成和崔強兄弟火冒三丈,他們覺得父親的做法很不可理喻。無咎是什麽東西啊,他連崔家的血脈都沾不上邊,不過是一個寡婦帶過來的拖油瓶罷了,崔家給他一碗飯吃,讓他人模人樣地當個家臣,已經是很大的照顧,他憑什麽對崔家的內政指手畫腳呢?
還有那個東郭偃,本來只是個車夫,因為把姐姐嫁給了崔杼,便堂而皇之地洗腳上田,當上了崔家的內務總管,他能夠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就不錯了,居然也敢在崔杼面前胡說八道,挑撥他們的父子關系!
兄弟倆越想越覺得委屈,跑去找慶封訴苦,將家裏的不平之事一股腦向慶封倒了一遍,說:“他老人家(指崔杼)的為人,您是知道的,只聽得進無咎與東郭偃的話,別人都說不上話。這樣下去,我們擔心那些人會害了他老人家。”
自從齊莊公死後,齊國就是崔、慶兩家的天下,而慶封的這場富貴,又是拜崔杼所賜。因此這些年來,慶封對崔杼言聽計從,視為父兄。按理說,崔杼家的事,慶封也應該關心一下。但是自古清官難斷家務事,何況是齊國第一權臣的家務事?聽到崔氏兄弟這麽說,慶封也不便於當場表態,只好安慰他們:“你們先回去,我考慮一下。”
崔氏兄弟走後,慶封將自己的家臣盧蒲弊找來,把崔家發生的事給盧蒲弊說了,然後詢問他的意見。
“您說的那個人,不是弒君之賊麽?”盧蒲弊大大咧咧地說。慶封嚇了一跳,連忙做了一個“噓”的手勢,示意隔墻有耳,要盧蒲弊不要亂說話。
“我說的是事實啊!”盧蒲弊不理會慶封的緊張,接著說,“他犯有弒君之罪,就是國君的仇人,現在家裏又鬧矛盾,那是上天將要拋棄他了,您有什麽好操心的呢?再說了,崔氏被削弱,那是慶氏將要崛起的征兆啊!”
最後一句話說得慶封怦然心動:是啊,如果崔杼家裏發生內鬥,崔氏的勢力必定遭到削弱,到那時,慶氏趁勢而起,何愁齊國不是慶氏的天下?
就讓崔家去亂吧,我瞎操什麽心呢?
過了幾天,崔成和崔強又來找慶封。這一次,慶封幹脆火上澆油,說:“只要是有利於他老人家的事,我都會去辦。區區無咎和東郭偃又算得了什麽,你們盡管放手去幹,若有危難,我自會出面幫助你們。”
說完這席話,他拍了拍兄弟倆的肩膀,用一種近乎誠摯的眼神看了他們一會兒,又說:“我深受崔家的大恩,如果能夠報答一二,此生也就無憾啦!”
收到慶封開出的空頭支票後,崔成和崔強的心中便有了底氣。公元前546年9月,兄弟倆發動軍事政變,在崔家的議事大廳上公然刺殺了無咎和東郭偃,然後帶領武士向內院進攻,準備向崔杼討一個說法。
崔杼是什麽人?他是靠耍陰謀起家的人,齊國的兩代國君齊靈公和齊莊公都是死於他的手下。他怎麽會不知道“討說法”意味著什麽呢?他沒有做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,馬上命人駕車,準備逃出府邸。事發突然,家裏的人都被外面的動亂嚇壞了,個個慌不擇路,一哄而散,只有一個養馬的還在堅守崗位,替崔杼套好了馬車,然後由一個貼身的宦官駕著馬車往外沖。
“求列祖列宗保佑,如果崔氏有福,就讓這災禍僅僅降臨到我身上吧!”崔杼暗自禱告。
他逃出自己家,轉了兩條街,迎面就遇到了慶封和他手下的武士,全部是全副武裝到牙齒,黑壓壓的足有一兩千人。
“崔氏和慶氏有如一家,是誰膽敢作亂?我來為您討伐他!”慶封威風凜凜地站在戰車上,也不待崔杼回答,大聲喝道,“全體將士聽令,討伐敢於犯上作亂的崔氏逆臣,格殺勿論!”
聽到“崔氏逆臣”四個字,崔杼的腦子裏立刻閃過一個不祥的念頭:慶封如何能夠預知崔家有亂,這麽快就調集人馬前來搭救呢?
但是已經輪不到他來思考了,只見盧蒲弊將手中的寶劍一揮,慶氏族兵同聲喝道:“諾!”向崔府殺去。
崔成和崔強萬萬沒有想到慶封會來這一手,連忙關起門來迎戰,但是很快就被盧蒲弊攻破了。慶氏族兵闖進崔府,不分青紅皂白,見人就殺。崔成和崔強來不及逃跑,死於亂軍之中,棠姜上吊自殺。只有崔明翻出圍墻,躲到墓地之中,才僥幸躲過一劫,後來又輾轉逃到魯國。
而那些沒被殺死的崔家男女老少,統統被盧蒲弊以謀反之罪抓起來帶走,送到慶封府上去做奴隸。
做完這一切之後,慶封派盧蒲弊向崔杼報告:亂臣賊子已經伏法,現在您可以放心回家了。
盧蒲弊親自駕車,將崔杼送了回去。這時的崔府只剩下斷壁殘垣,空無一人。在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府邸中,發生過諸多影響齊國歷史的大事。當年大子光被齊靈公發配到齊國東部,又偷偷回到臨淄,就是藏匿此處,伺機發動政變,當上了國君;棠姜與齊莊公私通,多少次松風午後,花前月下,他們不避人耳目地公然調情,在這裏給崔杼送了一次又一次綠帽子;而崔杼終於無法忍受,又是在這座宅院中埋伏兵甲,將齊莊公送上了不歸之路。現在,崔成和崔強倒在血泊之中,棠姜成為了孤魂野鬼,崔明不知所終,這一切,仿佛給崔杼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。
當天夜裏,崔杼找了一根繩子,將自己和棠姜吊在同一根房梁下,結束了自己充滿陰謀和冒險的一生。
崔杼的死,無疑是慶封所期盼的結果。但是,如果從整件事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公元前546年,由趙武和屈建主導的、向戌牽線搭橋的弭兵運動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。所謂“弭兵”,就是收藏兵器,消除戰亂,呼籲天下各國和平共處。作為弭兵運動的序幕,這一年春天,晉國采取非常措施,向齊、魯、衛三國歸還失地。
三年前,也就是公元前549年的夏天,齊國的大夫烏餘叛逃到晉國,將齊國的領土廩丘獻給晉平公。那時候還是齊莊公當政,晉國和齊國處於敵對狀態,晉國對烏餘的叛逃持觀望態度,也沒有派兵接收廩丘。烏餘便成為了獨立於齊、晉之外的第三股勢力,他以廩丘為基地,襲擊了衛國的羊角(地名),又趁魯國沒有防備,攻占了魯國的高魚(地名)。
烏餘是一位久經戰陣的將領。進攻高魚的時候,正好天降大雨,魯國人以為他無法發動進攻。他卻帶領部下赤手空拳地從城墻的排水孔鉆進了城,潛入到武器庫中取得了武器和甲胄裝備自己,然後登上城墻,殺死守衛的士兵,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城池。
公元前547年冬天,趙武向晉平公建議:“晉國作為天下的盟主,諸侯如果互相侵犯,就要討伐他,讓他歸還侵占的土地。現在烏餘控制的幾座城邑,都屬於應該追討的那一類,如果我們貪圖它們,那就沒有資格做盟主了。請您主持公道,將那些土地歸還它們的諸侯。”
晉平公說:“好,派誰去辦這件事呢?”
趙武說:“派胥梁帶去吧,他能夠不動刀兵就把事辦好。”
公元前546年春天,胥梁帶秘密召集齊、魯、衛三國軍隊,將他們帶到廩丘附近。又命令烏餘集合軍隊,出城接受晉國的封賞。烏餘不知是計,欣然出城。胥梁帶趁他不註意,突然逮捕了他。烏餘的手下群龍無首,又被諸侯的軍隊團團包圍,只好棄甲投降。事後,胥梁帶將廩丘還給齊國,羊角還給衛國,高魚還給魯國,贏得了滿堂喝彩。
同年四月,向戌來到晉國與趙武會談。會談的主題,自然是消除國與國之間的矛盾,尋求更廣泛的國際合作。向戌對趙武正式提出:由晉、楚、齊、秦四大國發出弭兵倡議,號召天下諸侯化幹戈為玉帛,共同建立一個沒有戰爭的太平盛世。
趙武就此事召集晉國的卿大夫開會。韓起說:“戰爭是殘害百姓的兇手、經濟的蛀蟲、小國的大災難。現在有人要倡導和平,消除戰爭,就算不一定辦得到,我們也要答應他。如果我們不答應,而楚國答應了,那麽楚國便占據了先機,用來號召諸侯,我們就失去了盟主的地位了。”
晉國答應了向戌的要求。
向戌又跑到楚國,楚國也答應了。他又馬不停蹄地來到齊國,齊國人對此有所顧慮,陳須無說:“晉國和楚國都答應了,我們為什麽不答應?而且人家說要消除戰爭,我們不答應的話,國內的老百姓都會有意見,到時候我們又怎麽能夠領導他們?”於是齊國也答應了。向戌又來到秦國,秦國同樣沒有異議。於是,晉、楚、齊、秦四個大國聯合發表聲明,通告天下諸侯,在宋國舉行弭兵會盟。
同年五月,趙武率先抵達宋國,接著鄭國的良霄到達。
六月初,魯國的叔孫豹、齊國的慶封、陳須無,衛國的石惡、晉國的荀盈、邾文公到達宋國。
六月中旬,楚國的王子黑肱先於楚國代表團到達,並與叔向舉行會談,商定了有關弭兵的條款。
六月下旬,楚國令尹屈建抵達陳國。向戌從宋國出發,到陳國與屈建會面,商定相關的條款。屈建向向戌提出:晉、楚兩國各有盟國,從今以後,晉國的盟國要向楚國朝覲,楚國的盟國也要向晉國朝覲。
屈建的這一提議,實際上是要求建立晉、楚兩國共同領袖群倫的國際新秩序,具有大國沙文主義的色彩。向戌回到晉國向趙武覆命,趙武回答:“晉、楚、齊、秦四國地位對等,晉國不能指揮齊國,如同楚國不能指揮秦國。楚國國君如果能夠讓秦國國君駕臨晉國,寡君豈敢不說服齊國國君到楚國去朝覲?”言下之意,就算是晉、楚兩國共同領導天下,也免不了要給齊國和秦國面子,與其他諸侯區別對待。
向戌又跑到陳國向屈建轉達趙武的意見。屈建派人向楚康王請示,楚康王說:“那就放下齊國和秦國,其他國家照此辦理。”
七月上旬,向戌自陳國返回宋國。向戌返回的當夜,趙武和王子黑肱連夜商定了盟書的措辭。兩天之後,屈建在陳國的孔奐和蔡國的公孫歸生的陪同下抵達宋國。曹國和許國的大夫也先後抵達。至此,弭兵會盟的各國代表全部到場,各國軍隊分區駐紮,相互之間用籬笆劃分界線。晉國和楚國的部隊人數最多,分別駐紮在最北邊和最南邊。
事情發展到這一步,一切都仿佛太順利,太理想化了。兩個國家打了近百年的仗,現在突然要握手言和,未免有點不太習慣。問寒問暖之間,總有些神態不自然;笑面相迎之時,又難免笑裏藏刀。眼看離盟誓的日期越來越近,雙方之間的氣氛卻越來越緊張。忽然一日,有情報傳到晉軍大營,說楚國人準備發動襲擊。據說屈建說了這樣的話:“如果殺死趙武和他的隨從,晉國就被大大地削弱了。”荀盈建議趙武加強防備,趙武倒是很坦然,說:“萬一楚國人發動進攻,我們就全軍向左回轉,進入商丘,他們還能把我怎麽樣?”
楚國人這邊同樣是顧慮重重。到了盟誓那一天,屈建命令楚國人在外衣裏穿上皮甲,以備不測。伯州犁勸諫道:“這樣做恐怕不太好吧?諸侯盼望受到楚國的信任,因此前來會盟。如果您不信任別人,等於是拋棄了使諸侯前來順服的東西了。”屈建不以為然道:“晉國和楚國積怨已久,我不能不考慮什麽事有利於自己。如果能夠達到目的,哪裏還管得了什麽信任不信任?”伯州犁退下來之後就對別人說:“令尹恐怕活不過三年了。只求滿足意願而丟棄信用,這樣能夠得志嗎?有意願就形成語言,有語言就會產生信用,有信用又會鞏固意願,這三件事相輔相成,彼此依存。信用丟掉了,還能活到三年嗎?”
晉國人的情報工作做得很細,楚國人將穿皮甲赴會的消息又傳到了趙武的耳朵裏。趙武對此感到擔憂,將叔向找過來商量。叔向說:“這有什麽了不起呢?一個普通人做出不守信用的事,尚且不得好死;一個會盟諸侯的卿做出不守信用的事,必然不能成功。那些說話不算數的人,不能給別人造成麻煩,這不是您應該擔心的事。以信用召集別人,結果卻披上了一層虛偽的外衣,必然沒有人親附他,哪裏能夠傷害我們?再說了,我們在宋國的地盤上,有宋國人幫著我們抗敵,就算楚軍多一倍也無濟於事,您又有什麽好害怕呢?不過,事情還不至於到那一步,您就寬心去參加會盟吧!”
不只是晉、楚兩國爾虞我詐,各懷鬼胎,其他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。魯國的季孫宿雖然沒有參加會盟,但是一直在國內進行遙控。他派人以魯襄公的名義給魯國的代表叔孫豹送去一封信,說:“一定要想辦法把我國與邾國、滕國同等對待。”
眾所周知,魯國遠大於邾國和滕國,而且魯國人歷來自視甚高,怎麽會突然想起要與邾、滕這樣的小國相提並論呢?說到底還是經濟決定政治,口袋指揮腦袋——季孫宿擔心會盟之後,魯國同時要向晉國和楚國朝貢,不堪重負,所以想降低魯國的級別,同時也降低朝貢的標準。
叔孫豹對這個命令感到很為難。湊巧不久之後,齊國人提出將邾國作為附庸,宋國人請示將滕國作為屬國,這兩個小國就不能以諸侯的身份參加會盟了。叔孫豹說:“邾國和滕國是別人的私屬;我國是堂堂正正的諸侯之國,為什麽要和他們一樣?宋國、衛國才是和我們對等的。”因為這件事,《春秋》裏沒有記載叔孫豹的族名,而僅僅是稱之為“豹”,算作是對他違背國君命令的懲罰。
七月五日,弭兵會盟正式在宋國西門外舉行。到了這個時候,晉、楚兩國仍然在互相較勁,爭執歃血盟誓的先後。這也難怪,排座次是中國人從古至今最關註的事情,容不得半點馬虎。
晉國人說:“晉國本來就是諸侯的盟主,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晉國之前歃血。”所謂歃血,就是將牲口的血塗抹在嘴唇上,以示守信之意。
楚國人說:“晉國和楚國的地位對等,如果晉國永遠在前面,那就是楚國低於晉國了。而且晉國和楚國輪流組織諸侯會盟已經有很多年了,難道每次都是由晉國來主持的?”
叔向對趙武說:“諸侯歸服於晉國的德行,不是歸服於晉國主持結盟。您致力於德行,不要去爭執先後。再說了,諸侯會盟,小國本來就應該承擔一定的具體事務,就讓楚國這個小國來主持會盟吧!”
很多時候,解決問題要的就是一個說法。趙武當即點頭稱是。於是,屈建率先歃血。轟轟烈烈的弭兵運動,經過一系列前戲、試探與摩擦,終於有驚無險地達到了高潮。
七月六日,宋平公以東道主的身份宴請晉國和楚國的大夫。按照當時的禮儀,宴請眾多客人,應當奉一人為主賓。宋平公將這一尊榮給了趙武,屈建對此沒有表示異議。也許在屈建看來,趙武已經在盟誓的時候給足了他面子,現在讓趙武當主賓,就算是投桃報李吧。
七月九日,宋平公又在商丘的東北門舉行宴會,招待與會的各國代表。在這次宴會上,屈建問了趙武一個問題:“貴國的先大夫士會的品德如何?”
趙武回答:“這個人的家事處理得井井有條,對於晉國人來說,一切都坦坦蕩蕩,他家的祭祀官對鬼神獻祭,沒有說過言不由衷的話。”
士會歷經晉文公、晉襄公、晉靈公、晉成公和晉景公五個朝代,有“五朝賢臣”之稱,《國語》裏評價士會,說他“輔佐晉文公、晉襄公稱霸諸侯,諸侯對晉國沒有貳心;以上卿的身份輔佐晉成公、晉景公,軍中沒有產生過問題;當晉景公的中軍元帥主政晉國,還兼任太傅,修正刑法,整理法規,晉國沒有不守法的百姓,後人都以他訂立的法規為準則。”
屈建回去之後,將趙武的話轉述給楚康王,楚康王很感慨:“高尚啊!能夠讓神和人都高興,難怪士會能夠輔佐五世國君為諸侯的盟主。”
屈建也感嘆道:“晉國領袖諸侯是理所當然的事,雖然人說晉國的卿不如楚國的卿,但是有叔向這樣的大夫來輔佐他們的卿,楚國卻沒有和他們相當的人才,不可與之爭鋒!”
弭兵會盟後,晉國代表團經過鄭國返回晉國。鄭簡公在垂隴(地名)設宴招待趙武,公孫舍之、良霄、公孫夏、子產、子大叔、印段和公孫段七人作陪。這七個人都是鄭穆公的後人,被稱為“七穆”,也就是鄭國最有權勢的七大家族的代表。趙武很感動,對他們說:“七位大夫陪同君侯招待趙武,這是趙武的榮幸。為了完成君侯的賞賜,請你們都賦詩以言志,我趙武洗耳恭聽。”
文以載道,詩以言志。春秋時期的中國貴族,如果不會吟幾句詩,是應付不了大場面的。當下公孫舍之吟了一首《草蟲》:
〖喓(yāo)喓草蟲,趯(tì)趯阜螽。未見君子,憂心忡忡。亦既見止,亦既覯(gòu)止,我心則降。
陟(zhì)彼南山,言采其蕨。未見君子,憂心惙惙。亦既見止,亦既覯止,我心則說。
陟彼南山,言采其薇。未見君子,我心傷悲。亦既見止,亦既覯止,我心則夷。〗
草蟲唧唧,擾亂我心;見不到心上人,憂心忡忡;只有見到他,兩情相悅,我的心才能平靜。——這是《詩經·召南》中記載的一首愛情詩,公孫舍之以此表達鄭國對晉國的信賴,也是表達他本人對趙武的尊重。趙武聽了,連忙站起來對公孫舍之說:“好啊,您真是百姓的主人!只不過趙武愧不敢當。”
接著良霄吟了一首《鶉之奔奔》:
〖鶉之奔奔,鵲之彊彊。人之無良,我以為兄。
鵲之彊彊,鶉之奔奔。人之無良,我以為君。〗
鳥兒成雙成對,互相追逐,君侯如果品行不良,又怎麽能夠當君侯呢?——據說,這是當年衛國人諷刺宣姜與公子頑通奸而寫的一首詩,載於《詩經·邶風》中。
十六年前,也就是公元前562年,鄭簡公曾派良霄出使楚國,要他辦與楚國絕交的差使,結果楚國人將良霄扣押起來,直到公元前560年冬天才釋放回國。因為這件事,良霄一直對鄭簡公有意見,所以借這個機會發洩出來了。
趙武當然聽明白了良霄的意思。但是在這種情況下,他不能正面回應良霄,只好裝傻道:“哎呀,這可是床笫(zǐ)之間的話語,不能出門的,何況是在這遠離國都的地方?我不敢聽啦!”
輪到公孫夏了,公孫夏吟了《黍苗》的第四章:
〖肅肅謝功,召伯營之。烈烈征師,召伯成之。〗
這是將趙武比喻為周朝初年的政治家召伯,讚揚他的文治武功。趙武謙虛道:“這都是寡君的功勞,並非趙武的功勞。”
子產吟了《隰桑》:
〖隰桑有阿,其葉有難。既見君子,其樂如何!
隰桑有阿,其葉有沃。既見君子,雲何不樂!
隰桑有阿,其葉有幽。既見君子,德音孔膠。
心乎愛矣,遐不謂矣?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?〗
窪地的桑樹婀娜多姿,樹葉茂盛繁密,能夠在這裏見到君子,別提多高興!趙武聽了,微笑著說:“我願意接受最後一節。”
最後一節翻譯成現代文的意思是:心中愛慕這個人,卻又欲說還休;心中對這個人有深深的愛意,如何能夠忘記!這是委婉地告訴子產,你就別光對我說好話了,我更想聽聽你的教誨。
子大叔吟了《野有蔓草》:
〖野有蔓草,零露漙(tuán)兮。有美一人,清揚婉兮。邂逅相遇,適我願兮。
野有蔓草,零露瀼瀼。有美一人,婉如清揚。邂逅相遇,與子偕臧。〗
這是一首青澀的愛情詩,寫的是清晨在山野裏偶遇美人那種一見鐘情的歡欣。子大叔第一次見到趙武,所以有此一比。趙武感謝道:“您太客氣了。”
印段吟了《蟋蟀》:
〖蟋蟀在堂,歲聿其莫。今我不樂,日月其除。無已大康,職思其居。好樂無荒,良士瞿瞿。
蟋蟀在堂,歲聿其逝。今我不樂,日月其邁。無已大康,職思其外。好樂無荒,良士蹶蹶。
蟋蟀在堂,役車其休。今我不樂,日月其慆。無已大康,職思其憂。好樂無荒,良士休休。〗
蟋蟀在堂前鳴叫,一年就要結束了。今天如果不及時行樂,歲月就要溜走了。但是不能過度歡樂,應該居安思危,請您提高警惕,提防意外。趙武正色道:“說得好啊,這是保護家族的大夫應有的品德,我受教了!”
公孫段吟了《桑扈》:
〖交交桑扈,有鶯其羽。君子樂胥,受天之祜。
交交桑扈,有鶯其領。君子樂胥,萬邦之屏。
之屏之翰,百辟為憲。不戢不難,受福不那。
兕(sì)觥其觩,旨酒思柔。彼交匪敖,萬福來求。〗
這首詩收錄於《詩經·小雅》中,寓意君子知書達理,受到上天的護佑。趙武說:“彼交匪敖(不驕不傲),這福氣還能跑到哪裏去呀?如果按照這些話去做,就算想推辭福祿,也不可能啊!”於是舉杯向鄭國的各位大夫敬酒,賓主盡歡。
宴會結束之後,趙武和叔向談論鄭國的幾位大夫,說:“良霄這家夥將要有災難了。詩以言志,他的心願在於指責自己的國君,這樣能夠長久嗎?就算僥幸,將來也一定會逃亡。”
叔向說:“是啊,這個人太過狂妄,不出五年便可見分曉。”
趙武又說:“其他幾位倒是不錯,尤其是公孫舍之,因為他處於上位而謙虛自抑,他的家族必定長久。其次是印段,因為他歡樂而有節制。歡樂是用來安定百姓的,樂而不淫,不也是可取的嗎?”
弭兵運動是春秋時期最值得稱道的外交活動。通過弭兵運動,晉、楚兩大軍事集團第一次真正走到談判桌前,為結束對抗、謀求和平而進行對話。自此之後的四十年間,兩個大國沒有發生直接軍事沖突,中原各國因此也獲得了四十年的休養生息時間。如果有人對四十年的和平嗤之以鼻的話,我建議他算算巴黎和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有多少年的間隙。
弭兵運動的實際主導者,無疑是趙武和屈建。但是由於向戌在其中穿針引線,做了大量具體的工作,歷史上一般將弭兵運動的主要功勞歸於向戌。而作為當時兩個大國的統治者——晉平公和楚康王——反倒顯得沒那麽重要了。事實上,弭兵運動還造成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:由於國際局勢緩和,外部鬥爭的壓力減輕,各國內部的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,卿大夫階層為了爭權奪利不惜頭破血流,公室的勢力普遍遭到削弱。一般認為,以公元前546年為界,春秋由諸侯爭霸的時期轉入了大夫兼並的時期。
向戌本人對自己的這一壯舉也頗為自得。據《左傳》記載,弭兵會盟之後,向戌主動向宋平公請求賞賜,也就是討賞。他的原話是:“請免死之邑。”
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,就是“請求免死的城池”。一種觀點認為,這是向戌的自謙之言,請求國君賞給他聊以為生的土地;另一種觀點認為,弭兵會盟茲事體大,直到歃血的前一刻還有諸多變數,萬一事破,向戌難逃一死,因此向戌是將腦袋掛在褲襠上來辦這件事,現在事情成了,所以稱為“免死之邑”;還有一種觀點,認為“免死之邑”類似於後世的丹書鐵券,是國君發給功臣的“脫罪保證書”,如果有犯死罪的行為,功臣本人“身免三死”,其子孫則可以“免一死”。
不管出於何種理解,當時宋平公準備賜給向戌六十座城鎮卻是不爭的事實。在將這六十座城鎮的土地文書發給向戌之前,宋平公先拿給司城樂喜(子罕)過目。樂喜說:“但凡諸侯小國,晉、楚兩國總是用武力來威脅他們,使得他們害怕。也正是因為害怕,這些國家才上下和睦,力求安定,以在大國之間求得生存的空間。如果沒有了外部的威脅,他們就難免驕傲,驕傲則禍亂發生,禍亂發生則必然滅亡。上天生長了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種原料,百姓全部都用上了,廢掉其中任何一種都不行。誰能夠真正丟掉武器?自古以來,武器就存在了,它是用來威懾不軌之徒、宣揚文德教化的。聖人依靠武力而興起,害群之馬因為武力而受到懲罰。天下興亡,都因刀兵而起。現在向戌想盡辦法搞什麽弭兵運動,謀求丟掉武器,這不是忽悠大家嗎?不懲罰他已經不錯了,還敢來要求獎賞,這簡直是貪得無厭!”說著拔出防身的小刀,將文書上的字都削去,然後扔了它。
樂喜的話說得有沒有道理?應該說,有一定的道理。有人類就有戰爭,弭兵作為一種良好的願望,在很多時候是通過軍事的平衡而不是失衡來達到的。也就是說,只有敵對的各方都對別人的武力心存畏懼的時候,弭兵才成為一種可能。以晉國和楚國為主導的弭兵運動,也正是因為兩個國家近百年來的相持不下才被提上議事日程。握手言歡的背面,是蠢蠢欲動的刀兵相見,只要這種軍事平衡在某一處被打破,戰爭必定又重新開始。對於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而言,弭兵既是好事,也是壞事,外部壓力的消失往往是內部矛盾激化的先兆。樂喜正是看到了這一點,才對向戌提出了嚴肅的批評。
關於樂喜這個人,有一個故事可以看出他的品性。公元前558年,宋國有個平民給樂喜送來一塊寶玉,樂喜拒不接受。獻玉的人說,這是一塊難得的寶玉,經過玉師鑒定才敢獻給您的,請您一定要收下。樂喜說:“我以不貪為寶,你以玉為寶。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,那我們兩個都失去了自己的寶貝,這又何必呢?”那個人趕緊跪下磕頭說:“我一介平民,拿著這麽好的寶玉實在是不安全,所以才來獻給您的啊!”樂喜覺得他說得有道理,於是將寶玉收下,給了那個人相當的財富,並派人送其回鄉。
向戌得知樂喜毀掉了土地文書,情緒十分穩定,僅僅是給宋平公寫了一封信,表示自己願意推辭那六十座城鎮,不要封賞了。但是向氏家族的其他人十分惱火,商量著要攻打樂喜。向戌制止了他們,說:“我將要做自取滅亡的事情,是他讓我生存了下來,沒有比這更大的恩德了,難道你們要向恩人開戰嗎?”
樂喜的直言不諱和向戌的從善如流,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。《左傳》對此評價:君子說‘那位人物,是主持正義的人’,指的就是樂喜吧!‘用什麽賞賜我,我都接受它’,指的就是向戌吧!
【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】
現在我們來說說另一樁關於崔杼的家事。
無咎這個年輕人,原本不是崔家的。他的父親棠公,是齊國棠邑的大夫;母親東郭姜,是東郭偃的姐姐,因為嫁給了棠公,所以又被稱為棠姜。棠公死後,崔杼娶了棠姜,無咎便跟著母親來到了崔家,認崔杼做了繼父,並且跟舅舅東郭偃一道成為了崔杼的家臣。
崔杼的原配夫人死得早,給他留下了崔成和崔強兩個兒子。棠姜嫁給崔杼後,又給他生了崔明。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,本來應該由崔成來擔任家族的繼承人。但是崔成自幼體弱多病,加上棠姜深得崔杼寵愛,崔杼便廢除了崔成的繼承人地位,改立崔明為繼承人。
崔成對這一安排倒也沒什麽太大意見,畢竟身體狀況擺在那裏了,沒有必要硬撐著。但是他向崔杼提出一個要求——將崔地封給他,作為養老的地方。
崔地是崔氏家族的發祥地。崔成的要求顯然有點過分,但崔杼還是打算答應他,當作是對剝奪了他的繼承權的補償。但是,當具體經辦家族事務的無咎和東郭偃得到這個消息,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:“這怎麽行?”
“崔地有崔氏家族的宗廟,只能夠歸宗主所有。”無咎理直氣壯地對崔杼說。所謂宗主,當然是指崔家未來的主人崔明。從血緣關系上講,無咎與崔成、崔強沒有任何瓜葛,和崔明卻是同母異父,當然要向著崔明,保護他的權益。
崔杼覺得無咎說得也有道理,便將這事給擱了下來。
崔成和崔強兄弟火冒三丈,他們覺得父親的做法很不可理喻。無咎是什麽東西啊,他連崔家的血脈都沾不上邊,不過是一個寡婦帶過來的拖油瓶罷了,崔家給他一碗飯吃,讓他人模人樣地當個家臣,已經是很大的照顧,他憑什麽對崔家的內政指手畫腳呢?
還有那個東郭偃,本來只是個車夫,因為把姐姐嫁給了崔杼,便堂而皇之地洗腳上田,當上了崔家的內務總管,他能夠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就不錯了,居然也敢在崔杼面前胡說八道,挑撥他們的父子關系!
兄弟倆越想越覺得委屈,跑去找慶封訴苦,將家裏的不平之事一股腦向慶封倒了一遍,說:“他老人家(指崔杼)的為人,您是知道的,只聽得進無咎與東郭偃的話,別人都說不上話。這樣下去,我們擔心那些人會害了他老人家。”
自從齊莊公死後,齊國就是崔、慶兩家的天下,而慶封的這場富貴,又是拜崔杼所賜。因此這些年來,慶封對崔杼言聽計從,視為父兄。按理說,崔杼家的事,慶封也應該關心一下。但是自古清官難斷家務事,何況是齊國第一權臣的家務事?聽到崔氏兄弟這麽說,慶封也不便於當場表態,只好安慰他們:“你們先回去,我考慮一下。”
崔氏兄弟走後,慶封將自己的家臣盧蒲弊找來,把崔家發生的事給盧蒲弊說了,然後詢問他的意見。
“您說的那個人,不是弒君之賊麽?”盧蒲弊大大咧咧地說。慶封嚇了一跳,連忙做了一個“噓”的手勢,示意隔墻有耳,要盧蒲弊不要亂說話。
“我說的是事實啊!”盧蒲弊不理會慶封的緊張,接著說,“他犯有弒君之罪,就是國君的仇人,現在家裏又鬧矛盾,那是上天將要拋棄他了,您有什麽好操心的呢?再說了,崔氏被削弱,那是慶氏將要崛起的征兆啊!”
最後一句話說得慶封怦然心動:是啊,如果崔杼家裏發生內鬥,崔氏的勢力必定遭到削弱,到那時,慶氏趁勢而起,何愁齊國不是慶氏的天下?
就讓崔家去亂吧,我瞎操什麽心呢?
過了幾天,崔成和崔強又來找慶封。這一次,慶封幹脆火上澆油,說:“只要是有利於他老人家的事,我都會去辦。區區無咎和東郭偃又算得了什麽,你們盡管放手去幹,若有危難,我自會出面幫助你們。”
說完這席話,他拍了拍兄弟倆的肩膀,用一種近乎誠摯的眼神看了他們一會兒,又說:“我深受崔家的大恩,如果能夠報答一二,此生也就無憾啦!”
收到慶封開出的空頭支票後,崔成和崔強的心中便有了底氣。公元前546年9月,兄弟倆發動軍事政變,在崔家的議事大廳上公然刺殺了無咎和東郭偃,然後帶領武士向內院進攻,準備向崔杼討一個說法。
崔杼是什麽人?他是靠耍陰謀起家的人,齊國的兩代國君齊靈公和齊莊公都是死於他的手下。他怎麽會不知道“討說法”意味著什麽呢?他沒有做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,馬上命人駕車,準備逃出府邸。事發突然,家裏的人都被外面的動亂嚇壞了,個個慌不擇路,一哄而散,只有一個養馬的還在堅守崗位,替崔杼套好了馬車,然後由一個貼身的宦官駕著馬車往外沖。
“求列祖列宗保佑,如果崔氏有福,就讓這災禍僅僅降臨到我身上吧!”崔杼暗自禱告。
他逃出自己家,轉了兩條街,迎面就遇到了慶封和他手下的武士,全部是全副武裝到牙齒,黑壓壓的足有一兩千人。
“崔氏和慶氏有如一家,是誰膽敢作亂?我來為您討伐他!”慶封威風凜凜地站在戰車上,也不待崔杼回答,大聲喝道,“全體將士聽令,討伐敢於犯上作亂的崔氏逆臣,格殺勿論!”
聽到“崔氏逆臣”四個字,崔杼的腦子裏立刻閃過一個不祥的念頭:慶封如何能夠預知崔家有亂,這麽快就調集人馬前來搭救呢?
但是已經輪不到他來思考了,只見盧蒲弊將手中的寶劍一揮,慶氏族兵同聲喝道:“諾!”向崔府殺去。
崔成和崔強萬萬沒有想到慶封會來這一手,連忙關起門來迎戰,但是很快就被盧蒲弊攻破了。慶氏族兵闖進崔府,不分青紅皂白,見人就殺。崔成和崔強來不及逃跑,死於亂軍之中,棠姜上吊自殺。只有崔明翻出圍墻,躲到墓地之中,才僥幸躲過一劫,後來又輾轉逃到魯國。
而那些沒被殺死的崔家男女老少,統統被盧蒲弊以謀反之罪抓起來帶走,送到慶封府上去做奴隸。
做完這一切之後,慶封派盧蒲弊向崔杼報告:亂臣賊子已經伏法,現在您可以放心回家了。
盧蒲弊親自駕車,將崔杼送了回去。這時的崔府只剩下斷壁殘垣,空無一人。在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府邸中,發生過諸多影響齊國歷史的大事。當年大子光被齊靈公發配到齊國東部,又偷偷回到臨淄,就是藏匿此處,伺機發動政變,當上了國君;棠姜與齊莊公私通,多少次松風午後,花前月下,他們不避人耳目地公然調情,在這裏給崔杼送了一次又一次綠帽子;而崔杼終於無法忍受,又是在這座宅院中埋伏兵甲,將齊莊公送上了不歸之路。現在,崔成和崔強倒在血泊之中,棠姜成為了孤魂野鬼,崔明不知所終,這一切,仿佛給崔杼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。
當天夜裏,崔杼找了一根繩子,將自己和棠姜吊在同一根房梁下,結束了自己充滿陰謀和冒險的一生。
崔杼的死,無疑是慶封所期盼的結果。但是,如果從整件事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